让父亲欣慰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孙海忠
    我跪在宿舍的地板上,面朝东南方向,郑重地磕了三个头。
    今天是农历十月初一,给先人上坟的日子。我身在外地,不能亲自到父亲的坟前祭奠,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父亲的哀思。
    父亲坟上的草已两度青黄,可每次想起父亲,我和家人都难抑泪水。父亲在这个世上活了60年,几乎没享过什么福。他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,少年时赶上挨饿,青年参军入伍,虽表现优秀,但最终没有摆脱回家务农的命运。春耕夏耘,秋收冬藏,面朝黄土背朝天,父亲过了一辈子典型的农民生活。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光着脊背劳作的身影。
    即便辛苦如此,生活仍然拮据。那时,我们兄妹三人上学,交学费时,家中钱常常不够,每当这时,父亲就一声不吭地出去了,回来时就将大小不一的钱交到母亲手上。我们兄妹从小就知道父母借钱的酸涩,学习都很努力,都通过考学改变了祖辈的命运。
    父亲在儿女面前一直保持着硬汉形象,很少显露他的软弱,只有一次是例外。那年,小妹也考上了大学,“鸡窝里飞出三只凤凰”,令乡邻很是羡慕。但父亲面对高昂的学费,又听说今后读完大学国家不再分配工作,暂时的喜悦变成了愁眉不展。一次晚饭后,父亲叫住收拾碗筷的小妹,用商量又不容更改的语气说:“这个大学咱不上了……”全家人一时愣住。小妹流泪,父亲也流泪,全家人都跟着流泪。那时我已参加工作,我向单位和同事借了钱,帮小妹圆了大学梦,毕业后顺利地当了教师。全家人后来再也没有提起过那晚的事,小妹也丝毫没有怨过父亲,因为我们知道,不是极度绝望,作为一个男人、一个父亲,那晚不会说出那样的话。
    作为一个传统型的农民,父亲没有留下什么值钱的家产,能够称得上遗产的有两样:一样是三个孩子,一样是那座老宅。
    我们兄妹三人算不上出类拔萃,甚至离“优秀”的标准还有距离,我们让父母感到欣慰的有三点:一是全部通过考学跳出了“农门”,这在我们村是第一家;二是从没对父母发过脾气,没有顶撞过父母,不敢说“孝”,但“顺”是做到了;三是继承了父亲的性格,为人实诚,不知“害人”为何物。
    父亲生命的最后几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大妹家度过的。都市的舒适生活抵消不了他对老家的挂念,那座他一手建造起来的老宅成了他最大的牵挂。在北京时,他经常看老家的天气预报,每有恶劣天气,他就给我打电话,嘱咐我回家看看,房子漏雨没有、排水沟是否畅通、别忘了给那台拖拉机盖上塑料布……弄得我心里暗笑。我满口应承,有时难免偷工减料。当一切都成为过去,再回想这些当时感到麻烦的事情,体验到的只有温馨和怅惘。
    老宅中一个放杂物的棚子,年久失修,雨季漏得厉害。那次回家,父亲早早地和好了泥,让我在下面递泥,他自己执意爬上房顶去修葺。下来后,他脱掉被汗水浸透的背心,仰头审视了很久,说:看来得彻底翻翻顶了……不料,几天后他查出绝症,前后仅52天,就与我们阴阳两隔。
    第二年春天,我找村里的一个建筑队翻修了那个棚子,用料和工钱都超出了一般。最后结算时,包工头说出数目,我多给了他几十块钱,临走又塞给他一盒好烟。望着他笑眯眯地离去,我仿佛看到父亲在九泉下也欣慰地笑了。

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德州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 德州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②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德州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