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花夕拾忆童年

   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。童年有着许许多多的趣事都流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中,唯独在秋日里与小伙伴们一起到田野里揽红薯、烧薯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    金秋时节,田野里到处是人们忙碌的身影。秋天的田野对农民来说充满着收获的喜悦,对孩子来说则有着巨大的诱惑,其中最有趣的要数“揽红薯”了。大人们在收获时,尽管挖了又挖、翻了又翻,但是“漏网之鱼”还是不少。于是,我和小伙伴们拿来小铁锹在那片新翻过的地方细心地寻找起来,一个、两个白胖白胖的红薯被挖了出来,有时一锹下去,能挖出三四个大红薯,这足以让我们幸福好几天。
    野炊,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。在一片刚收完红薯的地里,选一处平整结实的地方挖窑坑。挖好的窑坑深约20厘米,呈圆形,直径一般半米左右,也可根据要焖东西的多少相应调整。然后,扬几捧黄土辨出风向,把窑门开在迎风的位置后,窑门和窑坑就组成乒乓球拍的样子了。接着再在窑门的下方挖一个比窑坑更深、更大的坑,这是用来存放灰烬的灰坑。接下来就开始垒窑了。一般由手巧的人来垒窑,并且只能由一个人垒,“两个人垒窑塌”——这是经验。两三个人忙着来回抱坷拉,垒窑人挑拣着长方的较平整的坷拉沿着窑坑的周边,仔细一层层地向上垒。窑底部用的坷拉有鹅蛋大小,越向上用的坷拉越小,同时每垒一层都向里收缩一些。最后收完顶,就形成高约一米的小圆塔了。这时,出去拾柴禾的人也回来了,大家开始烧窑。大家围着窑边说笑边拾掇好要焖的花生、红薯、玉米等,烧窑的人则撅着屁股,趴在地上鼓着腮帮子吹火,呛得直流眼泪,一会就抹成了大花脸,惹得大伙一阵狂笑。看着熊熊的篝火把灶膛烤干了,窑的颜色变得通红,紧张的焖窑就开始了。先把窑坑的灰掏净,再拿块大的坷拉堵好窑门,小心翼翼地用小木棍把窑顶捣开,捣下的坷拉要全落在封闭好的窑内。大约捣下窑的1/5时,就用木棍将窑里的坷拉捣碎,然后加入一些要焖的东西,一般先放难熟的红薯。就这样捣几层坷拉放一层东西,直到要焖的东西都焖在里面了,便赶紧向上面埋土,最后就形成一个保温的小土包了。所有这些动作要干净麻利,不然窑凉了就焖不熟了。大约半小时后,就可以扒窑了,大家一哄而上扒出来就吃,虽烫的直咧嘴,却咯咯的笑出声来。焖熟的东西,外面不糊不焦,里面却已熟透,带着泥土的气息,格外香甜。这样烧的红薯,皮儿不焦,瓤儿沙面又甜远比蒸或煮的好吃得多。
    童年总是那么得令人难忘,童年的一件件趣事,犹如一串美丽的珍珠。如今,当我回忆起童年时在乡村里生活的趣事,那些久久不能忘怀的记忆会十分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,在身心疲惫的时候,在琐事如麻的时候,每当回忆起如梦如幻的童年,心中便滋生一种久违的幸福和快乐感,令我沉醉其中。

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德州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 德州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②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德州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