岁末说年

    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。小孩子最盼过年,不但有好菜好饭,还有好玩的东西。
    那时村里没有电,夜里只一盏油灯,光线微弱。按当地习俗,进了腊月就算打开了过年的大门。腊月二十后,村里开始敲锣打鼓,小孩子爱热闹,吃过晚饭便急着跑出去,围在大人旁边,凝神静气地看他们敲锣打鼓。那充满力度、节奏分明的和谐声响,响过一阵又一阵,给寂静的乡夜增添了很多生机与活力。
   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,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,家家户户都要做粘窝窝,其用意无非是让他“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”——祭灶之风由来已久,《论与·八佾》中就有“媚奥媚灶”之说。过了二十三,家家户户开始蒸馒头。腊月二十九是炸盒子(一种油炸食品)的日子。二十九去赶集,母亲总会给点儿钱,买些鞭炮之类的东西。三十上午是贴对联和请家堂的时间,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。三十中午一般全家吃顿团圆饭,同族的各家也会互送一部分饭菜,表示尊重和友好,温馨祥和,其乐融融。
    三十晚上吃完饺子,各家都在门外点起火堆,燃放鞭炮,名曰“照厅。”鞭炮声由少渐多,这村那村连成一片,然后渐渐稀疏,最终归于无声。放过鞭炮后,同族的男人们往往凑菜凑酒,聚在一起喝酒谈天,女人们在家忙着包饺子。晚上十一点半左右,迎新的鞭炮又会陆续响起来,十二点时便会“噼里啪啦”地响成一片。整个下半夜,鞭炮声会不时响起,直到天亮。
    初一上午,男人们去拜年,女人在家中包饺子。老人们通常起得很早,收拾一新,等着小辈们来跪拜。初一下午没事,可以串门、闲聊或打扑克。平时不见的乡邻,常常从东南西北纷纷赶来,泡一壶茶,点几颗烟,一聊就是一下午。初二开始走亲戚,你来我往,一走就走到十四。十五是元宵节,可以在本村或到邻村看耍龙灯之类的节目。过了十五就开始忙农活,整个“年”就算正式过去。
    如今的老家,现代化的电视已取代满含乡土味的锣鼓,文艺晚会成了共同的年夜大餐,屋里街上都已变得明亮起来。但我始终相信,无论时代如何推进,不管过年形式怎样改变,中华民族共同的春节会一直保留,它承载的独有文化早已渗入炎黄子孙的血液里,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。

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德州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 德州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②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德州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