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年,那么冷

●张宝联
    1月22日,天空下起了大雪。 23日,鲁西北和济南气温达到零下20度。气温之低,是四十五年来的最低。人们不禁都为之一震:好冷啊!
    在这大冷之际,我不由地想起六十年前,我小时候的那种钻骨头般的冷。
    那时候的冬天没有雾霾,没有污染,蓝天白云,太阳高照。那时,太穷。越是缺吃少穿,冬天越是出奇得冷。严冬腊月,雪花飘飘,大地冻裂,河流凝固。比现在的零下20度冷多啦!
    那时,雪下得特别勤,也特别大,大风也似乎天天助纣为虐。家家户户的屋檐上和盖麦秸垛的草栅子上都挂满了白净净、亮闪闪的冰凌。那时的冬天,滴水成冰,呵气成凌。冻得人们无处躲、无处藏,瑟瑟发抖。六十年前的那种冷,至今刻骨铭心!
    农人们挑水吃的水井旁,都冻成了半尺多厚的冰层,挑水者都小心翼翼,唯恐滑倒摔个四脚朝天。
    “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”。那时,水湾和河流的冰虽无三尺,但也有一尺多厚。我们孩子们,让大人们帮忙在冰层上打个窟窿,围在窟窿旁用网子捞小鱼。冻得鼻涕都过了“河”,却全然不知。那时,穷。大人孩子们绝大多数都只穿一件薄棉袄和一件薄棉裤,那时,没有秋衣和秋裤。一双布鞋或一双破棉鞋就能过冬。没有手套,没有帽子,没有围巾,有的甚至连一双袜子都没有。屋子里几乎都不生炉子,多数人的脸、手、脚都冻成了“疮”。每到半夜在被窝里暖和过来后,凡被冻伤的地方奇痒无比,把皮肤都挠烂了。
    12岁那年,我考上了离家 20多华里的禹城一中,每周六下午回家,星期天下午背着干粮上学。来回都是走着上学,风雨无阻。在那冷若冰窖的冬天,我和常人一样,只穿一件薄棉衣,一件薄棉裤,同样没有帽子、手套、围巾。教室和宿舍里都没有炉子。我只有一双棉鞋和一双单鞋,遇到大雪天,只能待晴天后在太阳底下,两双鞋倒替着晒干。
    上学时,白天冷,晚上更冷。我们的宿舍是三间南屋,不朝阳。我们班共40名学生,其中28个男生,14张床,上下铺。因为太冷,我们在下铺铺上厚厚的麦秸,和上铺的同学把各自仅有的一床薄被子和一床薄褥子合在一起,铺成一个被窝,抱成一团睡。就是这样,刚躺下时,还要缩成一团,得当好长时间的“团长”。我们两个的手和脚都冰凉,刚躺下时,谁也不好意思碰着谁,只有各自的手和脚暖和些了,才能抱成一团睡。
    就是这么冷,晚上还要上两节晚自习。我们的手和脚都冻得冰凉。手拿不住笔时,就用嘴中的热气哈一哈手,再继续写。课桌下的脚也是不停地跺着,整个晚自习,跺脚声绝不会停下来。
    寒冷是一种磨难,也是一种锻炼,更是一种考验。我希望现在的孩子们看看这篇文章,看看爷爷们的这一代,小时候是如何在冬天上学、学习的。你们现在教室和宿舍冬天有空调,有暖气,冻不着、饿不着,多么幸福,多么好啊。你们应该万倍珍惜今天的学习环境,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,不要辜负祖国、学校、家长和老师的期望,争取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!

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德州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 德州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②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德州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