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革创新促发展 求真务实抓成效——房寺镇打响协同发展新战役

   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后,房寺镇把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统一到干事创业、加快发展上来,以协同发展为总引擎,确立“生态乡村、大美房寺、活力新城”的总体定位;“高点定位,科学谋划;以人为本,改革创新;产业支撑,强化保障”的总体思路和建设“经济发展、生态宜居、和谐美丽新房寺”的总体方向,凝神聚力、锐意创新,做足融入京津冀、对接省会城市经济圈、全面推进协同发展大文章。
    发挥“示范镇”建设的机遇优势,高点定位,打造好“小城镇”平台,吸引关联产业协同转移。重点实施小城镇平台建设“三大提升”。提升镇区布局。镇区实施西扩东延的“一体两翼”布局,镇区西部为工业区,镇区东部为商贸物流区,中心为主城区。提升两区同建。吸引镇区周边20个村庄拆迁并入镇区,在大程街建设大程社区,全镇形成“一镇八区”布局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。投资1024万元分别在大李店、友谊、陈寨社区建设三所楼房化小学、350万元建成邢店社区小学、350万元在镇区东侧建设国家乡镇一级消防站,提升镇中学与中心小学改造配套、镇卫生院升级改造、老年公寓建设,以“小城镇”这个平台,吸引关联产业、配套服务协同转移到房寺镇。
    发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优势,改革创新,打造政府服务高地,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。
大力推进“三个创新”。创新行政管理体制。我镇组织架构整合为“六办两中心”,综合设置党政工作机构5个(党政办公室、经济发展办公室、农业发展办公室、社会事业办公室、财政经管办公室),设置副科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3个(综合执法办公室、便民服务中心、社会管理中心)。市直18个部门64项行政权力事项下放至我镇实施。设立综合执法办公室,市直11个执法部门413项执法权限下放实施。创新社会管理机制。建立“乡镇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—社区社会事务管理站—社区社会事务协理员”三级社会事务管理工作网络,在不增加人员的基础上,加快农村网格化管理进程,以最低的成本,为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,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。创新社区服务模式。成立服务志愿者组织,做好孤寡老人、残疾人以及留守人群的服务;发展以文化、体育、娱乐为主体的自发性群众组织,丰富了基层社区文化;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,各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,并形成完善的运行管理体制;探索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新路子,加快社区融合进程。
    发挥产业集群的显著优势,力促发展,打造商流洼地,吸引项目建设协同转移。房寺镇已初步培育形成装备制造、生物制药、新型建材、新能源发电、绿色食品五个产业集群,并围绕五个产业集群实施定向招商、定向合作,吸引更多产业链条整体转移。年内引进过亿元项目1个,过五千万的项目2个。提升德州高新区房寺产业园的培植能力。组建新的专业招商队伍和项目服务队伍,围绕全市产业布局,重点吸引高端装备、生物技术产业和工业信息化产业的工业项目,确保项目引得来、留得住、发展好。提升融合经济产业园的承载能力。融合经济产业园划分三个园区,禹西工业园、镇驻地商贸物流园和社区现代农业园。
    发挥民生基础的显著优势,以人为本,打造四个一体化,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。一是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。启动建设镇驻地8—10吨级压缩中转点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,吸引劳务公司完善垃圾转运体系,在全镇形成“户集、村收、镇运、市处理”模式。二是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工程。实施镇区污水生态处理示范工程,7个农村社区全部建设日处理200吨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,实现污水规范化集中处理。三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。实施镇区道路框架建设及道路综合改造工程,全镇将开通市镇三条路线的公交车辆,让广大群众尽享快捷、方便、经济的公共交通服务。四是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工程。以湿地建设为主导,重点抓好房寺街旧村改造,在公园内建设恢复1400年历史的大觉寺,力争将其打造成生态旅游新亮点;实施水系贯通工程,确保良好生态环境。
    发挥房寺发展稳势头,求真务实,打造干事创业铁纪铁军,服务协同发展。激发干事热情。通过不断完善班子成员分管工作动态管理、半年述职、中层竞争上岗、一般干部双向选择等干部激励保障机制,有效地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,激发干部想干事、干成事的热情。提升谋事能力。把谋事能力作为干部称职的重要标准,在工作中强化岗位训练、开展谋事评比活动,努力打造一支优者上、平者让、庸者下、人人崇尚能谋善谋的机关干部队伍。狠抓工作成效。准确把握协调发展工作重点,创新工作举措,狠抓工作落实,在基础建设、项目发展、民生事业等方面出亮点、树标杆。
    新的征程召唤使命与担当,新的目标凝聚信心和力量。房寺镇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团结带领全镇7万人民,坚定信心、凝聚共识、改革创新、务求实效,不断开创房寺跨越发展新局面,争做“协同发展”的排头兵,努力把房寺镇建成经济文化强镇、区域发展重镇、禹城经济文化发展次中心。

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德州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 德州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②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德州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